中國共產黨新聞網>>綜合報道
分享

看安徽制造的破局之道(連線評論員)

對話人:周珊珊 本報評論員 韓小喬 安徽日報評論員

2025年11月14日08:41    來源:人民網-人民日報222

點擊播報本文,約

  周珊珊:今年以來,安徽制造業表現亮眼。2025世界制造業大會順利閉幕、參會國家和地區數量再創新高,前三季度汽車產量居全國首位、“新三樣”產品出口額增長71.9%……制造業不斷實現新突破,安徽有何秘訣?

  韓小喬:“十四五”時期,安徽規上工業企業增長近四成,國家高新技術企業、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均增長了約2倍,超百億元企業由36戶增加到61戶。好成績的背后是“系統方法論”——政府當好“服務員”,全省下好“一盤棋”,選准賽道深耕“智造”,推動“政產學研金服用”深度融合。

  出台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省實施方案,每年制定“年度工作要點”﹔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,推進傳統產業“發新芽”、新興產業“變森林”、未來產業“育大樹”﹔構建為企服務“一張網”,初步形成“喬木”參天、“灌木”茁壯、“苗木”蔥郁的生態……政策立柱架梁、集群聚勢協同、厚植創新沃土,無一不是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護航。

  周珊珊:從產業版圖看,全球近10%的顯示面板,全國約8%的工業機器人、11%的新能源汽車,20%的光伏組件、30%的光伏逆變器、50%的光伏玻璃皆是“安徽造”。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安徽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0%以上。安徽的實踐,折射出中國經濟發展格局的深刻變化。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縱深推進,內陸地區正涌現新的增長極。誰能充分利用國家戰略優勢,在服務大局中找准自身坐標,誰就能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、產業競爭力和發展能級。

  韓小喬:安徽自主研發的高溫合金葉片,打破國外壟斷,應用於C919、C929大飛機。這得益於長三角地區的深度協作——安徽在合肥、六安、蕪湖布局產業鏈,與長三角多地企業、高校攜手攻關。

  上海“龍頭”帶動、江蘇產業強勁、浙江外貿活躍、安徽制造特色鮮明。從共建新能源汽車“4小時產業圈”,到共建首批12家創新聯合體,長三角一體化不是零和博弈,而是優勢互補。

  周珊珊:從更大的視角來看,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謀機遇,路才會越走越寬。

  韓小喬:世界制造業大會永久落戶合肥、已成功舉辦8屆。參會國家和地區從2021年的24個增至2025年的53個,參展企業5年間增長1.5倍,累計簽約項目總投資額突破2萬億元。這場大會像一個窗口,展示了安徽由“智變”引發的“質變”,也似一個支點,提升了安徽制造的國際影響力。

  不久前,安徽省經貿友好代表團訪問摩洛哥。緊密的行程中,特意向當地兩名購買安徽制造汽車的新車主交付鑰匙。儀式簡單而庄重,見証著汽車產業成為安徽溝通世界的重要紐帶,也是走出去推動務實合作的生動縮影。

  周珊珊: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要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。隨著新技術發展特別是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,制造業的內涵外延都在發生變化,產業邊界也在不斷拓展。面向未來,增強競爭力,必須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。

  韓小喬:制約產業發展的不是所處領域,而是發展思維。海螺集團以AI大模型賦能水泥建材行業,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在全省布設18.7萬套前端感知設備進行風險隱患監測,安徽工業機器人產量超4萬台……安徽的制造業早已煥新。以國家戰略為支點,在區域協同中把握機遇,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升級,這是安徽的實踐經驗,對各地將比較優勢轉化成發展勝勢也有借鑒意義。

  周珊珊:放眼全國,中國制造的下一程,不是誰取代誰,而是把每一塊“長板”嵌進全國統一大市場,共同托舉中國智造邁上新台階。展望“十五五”時期,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,堅持智能化、綠色化、融合化方向,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將邁出更堅實的步伐。

  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11月14日 05 版)

(責編:王瀟瀟、唐宋)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
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

分享到: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