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 璇
2025年11月14日08:41 來源:人民網-人民日報
222
點擊播報本文,約
【關鍵詞】“爛字小組”
【事件】前不久,社交媒體上,“史上寫字最爛小組”出圈了。這個成立於2019年、以分享“爛字藝術”為初衷的興趣小組,吸引了眾多網友關注。起初,這只是一個自嘲調侃、彼此寬慰的社交群組﹔后來,有人帶著重病或已故親人的字跡前來求助,希望大家能幫忙辨認親人筆下的“天書”。這裡開始增添新功能,成為傳遞溫暖的心靈驛站。
【點評】
常言道“見字如晤”。一手好字受人贊賞,而“爛字”也有其價值。在“爛字小組”,有人分享幼時初學寫字時歪歪扭扭的字跡,每個稚嫩的筆畫都“爛”出純粹童真﹔還有人分享“一塌糊涂”的高中習題冊,“逐漸向圖畫靠攏”的筆跡,記錄著為夢想奮斗的青春時光。
這些“爛字”,提醒著我們重新思考書寫的意義——或許“見字如晤”的真諦,並不在於字是否寫得美,而是透過筆畫理解書寫者彼時的心境與故事,窺見藏在筆跡裡的感悟與情思。
正是這些“看見”“讀懂”,讓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悄然生成。“外公的遺言求辨認”“家人病重說不出話寫下來的,麻煩大家幫忙破解一下吧”……痛苦與悲傷中的求助,等來的是充滿善意的回音。有人用不同顏色的筆潛心推測各種可能,有人頂帖讓這些求助被更多人看到,還有語文老師發揮職業專長拆解分析。大家齊心協力,隻為在橫豎撇捺間推衍親人的牽挂,在錯字漏筆中捕捉生命的余溫。
文字,自誕生之初,便肩負著傳遞心意、聯結你我的使命。從這個角度來說,這些對“爛字”的“解碼”不論正確與否,都是同遺忘的對抗、對淡漠的拒絕。那些看似充滿溝通障礙的潦草字跡,成為陌生人之間共情的紐帶。溫情與遺憾、傷感與慰藉在此交融,有笑有淚、有暖有盼,鋪展出一幅動人的人間圖景。
見字如晤,不止於字。陌生人之間的善意傳遞,折射出公益的本真模樣——它無需宏大敘事,也不必刻意標榜,而是源於個體對情感聯結的執著追尋,成於普通人對抗孤獨、擁抱生活的自發默契。
更深一層來看,這種對“人”本身的珍視,對“被看見、被理解”的精神需求的呼應,彰顯出對個體價值的真切尊重,而這正是現代文明應有的底色。從“爛字小組”中,我們看到,每個人都能成為善舉的發起者與受益者,由此凝聚成照亮人心的力量,既為個體心靈尋得安放的港灣,也為社會織就了一張充滿溫度的互助網絡。
“沒有人是一座孤島,在大海裡獨踞,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,連接成整個陸地。”人人都有獨特的經歷與體驗,也都需要從陽光中獲取能量、在風雨中相互依偎。讓我們珍惜彼此間的聯結,用心去感受每一個來自他人的溫暖信號,讓善意雙向流淌,讓溫情持續傳遞,讓微光匯聚成璀璨星河,共同書寫屬於社會大家庭的溫暖篇章。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11月14日 05 版)
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